2017年12月18日
|
星期一
|
回眸十三五 奋进新昆明 | 蓝天、碧水、好空气... “十三五” 昆明生态建设成绩单来了
2021-01-11 14:31:19 来源:昆明市生态环境局

  1月6日,昆明市召开“回眸‘十三五’  奋进新昆明”生态文明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昆明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对昆明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进行发布。

“十三五”昆明生态建设成绩单来了


 

空气

优良率100%

2016年以来,昆明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优良率分别为98.9%、98.6%、98.90、98%、100%。2018-2020年在省会城市中排名前五,优级天数连续3年过半。2020年,空气质量优203天、良163天,优良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优级天数是2013年国家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最高的一年。

水质

逐年改善 

昆明全力实施滇池“十三五”规划及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昆明市国考(省考)25个地表水断面,达标率从2015年的80%提升至100%,优良率从44%提升至80%,劣V类水体比例从16%降低至全面消除。滇池全湖水质从2015年的劣V类提升到Ⅳ类,2018年、2019年、2020年滇池水质达到Ⅳ类,滇池水质逐年改善。阳宗海水质从2015年的Ⅳ类提升至稳定保持Ⅲ类,阳宗海2019年时隔11年后首次开湖捕鱼。

土壤

严控污染 保护耕地

作为昆明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重点工作,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昆明市重点强化“土十条”,实施调度管理,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管、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完成495个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现场调查。加强土壤监测和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整治。整治完成了非正规垃圾堆放点94个。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并逐年更新,加强用地准入,严格保护耕地。 

森林

面积增长8%,森林覆盖率达到52.62%

“十三五”以来,昆明森林覆盖率达到52.62%,森林蓄积量605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3.86个百分点、557万立方米。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660.37万亩,森林面积增长8%。
物种
主要保护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在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次监测到林麝、白腹锦鸡、赤狐等珍稀野生动物活动,观察到的鸟类比保护区设立前多62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种群数量从2015年的31只增至今年的73只。规定了5年禁猎期,全面禁食野生动物。三十五年来,飞抵滇池沿岸越冬的红嘴鸥,每年如约而至,呈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全市湿地面积达到90.68万亩,一批风景宜人的湿地公园建成相继开放,成为人民群众休闲观景的好去处。

生态创建

累计创成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十三五”期间,昆明全面推动创建国家、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市累计创成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石林县),10个云南省生态文明县(市、区);3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71个云南省生态文明乡镇(街道);2个国家级生态村(社区),24个云南省生态文明村(社区)。

污染防治

PM10年平均浓度逐年降低

滇池和阳宗海水质进一步改善,金沙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昆明段水质均达考核要求;市、县两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类,标率100%。2018年列入国家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22条城市黑臭水体的消除比例达到100%,无新增疑似黑臭水体;全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逐年降低。

推动“数字环保”向“智慧环保”转变

昆明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数字环保”向“智慧环保”转变。完成污染源普查试点工作,共核定普查对象总数11234个,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获得“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表现突出集体”称号。在昆明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打造了博士后工作扶持站、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完成科研项目490个,形成科研成果457项。建立全市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环保移动执法系统,通过监控指挥中心项目、数字环保项目、共享平台项目、环境质量“一张网”等项目建设,推动“数字环保”向“智慧环保”转变。

 


护卫“昆明蓝”

《昆明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如今,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是昆明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为全力推进全市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的目标,守护好昆明的蓝天白云和清新空气,制定一部综合性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尤为迫切和必要。 《昆明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目前已经省人大常委会审查通过,将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通过立法将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的权威性、强制性、可操作性。

为减少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对主城区空气质量的影响,市生态环境局草拟的《关于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域的通告》,已由市政府印发,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目前,昆明市的首要大气污染源已从扬尘污染转变为臭氧污染等。针对臭氧污染成因较为复杂的实际,昆明市主动与北京大学、中科院等机构对接,于2020年4月启动了臭氧源研究分析项目,《昆明市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相关研究》最终成果将于2021年6月底前完成。

加强行政处罚

“十三五”以来累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3060件

2020年,昆明市委、市政府统筹协调,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公安局等部门加强联动,通过联合执法、区域执法等执法新机制,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2020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5864人次,检查车辆26692辆,查处货车违法行为1371起,其中尾气检测不合格43起,扬尘泼洒287起。陈军介绍,“十三五”以来累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3060件。对违法行为形成有力震慑。

 

展望“十四五”,昆明将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昆明市将科学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推动昆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环境方面的保障和支撑。

 


●巩固绿色发展成果不反弹。全力巩固好“十三五”时期,昆明市取得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尤其在水、气、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取得的成果要持续巩固,对好的经验和举措进行提炼和推广。

●咬定绿色发展目标不放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走绿色发展的环境综合治理道路,在绿色发展中创造和培育新的发展机遇与动能,探索环境生态效益同经济效益的互补互换。

●加快绿色发展步伐不停滞。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全面推进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持续攻坚绿色工业,高效使用绿色能源。

●深入环境污染防治治理不懈怠。持续加强大气、水、土壤环境治理,使天蓝、地绿、水净成为昆明常态和靓丽名片。

●强化刚性约束,加强监管执法,提升服务质量。以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常态化要求,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和责任机制不断完善。

全面提升昆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