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大学教授陈景主持的环保类科技示范项目——《阳宗海污染治理项目》日前正式验收通过。经过两期治理项目的实施推进,阳宗海水质得到恢复并长期稳定在II至III类。这一成果和经验解决了在大型农灌和饮用水功能的水体中进行低砷污染治理的国际性难题。
阳宗海的砷污染令人揪心,其砷污染治理又时刻牵动人心。2008年以前,阳宗海风光旖旎、湖水清澈,其水质一直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标准。但到同年9月,受岸边化工厂违规排放高砷废水的影响,阳宗海湖水平均砷浓度突然飙升至每升0.128毫克,远超饮用水安全标准。这一受污染的模式与其他高原湖泊相比,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阳宗海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治理具有某种程度的标志性意义。结果不负众望,经过10年两期项目的治理,阳宗海砷污染治理声名远扬,其所采用的铁盐沉淀吸附法原位治理技术即使放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突破性意义。
然而,当我们回到2008年“中国云南阳宗海湖泊水体减污除砷及水质恢复”科技项目公开招标现场时,会发现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一些专家给出的治理经费预计为40亿元~70亿元;与美国环保署进行的网络会议咨询也未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关键时刻,陈景院士团队给出解决方案,最后所需的总经费仅为4900万元。同样的治理结果,仅需百分之一的资金就能办到,而且,经检测评价,湖中的铁砷共沉淀物安全稳定。可以说,这一治理技术不仅经济实惠,而且不会造成其他污染,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那么,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那些启示呢?
首先是要坚持社会化治理、开放化治理,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从结果倒推回去,2008年那次面向全球的公开招标是有效治理的源头。正是这样一次公开的行动,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砷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的困难,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先污染后治理”、恢复生态的沉重代价,也让陈景院士团队在众多治理方案中脱颖而出,得以在一个较为公平公正的市场化平台上大展手脚。其他高原湖泊的治理也应该采取这样的模式,开门治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为专业团队提供最到位的保障和服务,合力推进治理项目取得满意成效。
其次要紧密结合实际,大胆创新,科学实践。铁盐沉淀吸附法原位治理技术听起来很高端,但实施起来却不难,其以湖水溶解铁盐后,直接在湖面进行雾化喷洒,使铁砷共沉淀物沉入湖底,可以说是大道至简。然后,这一技术的产生却与阳宗海的污染情况密不可分,换句话说就是专门针对阳宗海污染治理而研发完善的,是真正的“一湖一策”。高原湖泊每个有每个的“脾气”,只有紧密结合水陆环境实际,才能开对“药方”,防未病、治已病,永葆高原明珠清澈透亮。